秋季是豬生長發(fā)育的黃金季節(jié)。夏秋交替,也是各種豬病流行多發(fā)期,應做好母豬的日常管理,注意驅蟲殺菌、增加營養(yǎng)、增強母豬抗病能力,提高仔豬成活率,確保養(yǎng)殖效益。為此,本期介紹一組秋季母豬飼養(yǎng)技術,供養(yǎng)殖戶參考。
妊娠期管理
飼喂方式
飼喂時要精料、粗料、青料合理搭配。精飼料、粗飼料要加工粉碎,以利于豬消化吸收。飼料營養(yǎng)要全面、適口性好。不管是采用生料濕喂,還是把混合料與切碎的青飼料拌勻后讓豬自由采食,調制飼料的水分不宜過多。喂干料的豬,要供應足夠的飲水,秋季飲水量為干飼料的4倍,尤其是哺乳母豬更不能缺水,水質要清潔。
青料必須搭配40%精料,也可在飼料中加入10%糯米糠。在飼喂時,一般先喂精料,再喂青料,每天4次,每次以半小時內吃完為佳。顆粒料是全價配合粉料經顆粒飼料機壓制而成的,它與粉料相比,具有適口性好、消化率高、發(fā)病率低、采食量大、家畜生長速度快、飼料報酬高等特點。但有不少養(yǎng)殖戶在用顆粒飼料喂豬時,仍和粉料一樣,先加水拌成粥,有的甚至用開水沖料或在鍋里煮熟,不僅不能體現顆粒飼料的優(yōu)越性,還會使顆粒飼料的營養(yǎng)遭到破壞。
日常管理
為保證胎兒在母體內順利著床得到正常發(fā)育,防止流產,提高配種分娩率,確保每窩都能生產具備一定數量、健壯的初生仔豬,保證母豬哺乳期儲備泌乳所需的營養(yǎng)物質,應針對母豬在妊娠不同時期不同的生理特點進行日常管理。
生活環(huán)境母豬比較喜好干凈衛(wèi)生的環(huán)境,要讓它養(yǎng)成良好的衛(wèi)生習慣定點排糞尿,每個圈舍飼3~4頭,每頭豬要有足夠的休息空間。母豬分群飼養(yǎng)時,要大小分開,強弱分開,病殘豬只單獨飼養(yǎng),以避免飼喂時爭食、打架,相互咬傷等。
要勤觀察母豬是否有流產痕跡,是否有返情母豬,要及時調出,避免爬跨其它母豬,造成不必要的機械流產;是否有外傷,及時隔離治療;圍產期母豬是否有產仔跡象;飲水器是否有水;食槽、水管、圈欄、地面、漏糞板是否有破損,要及時調圈修理;設備是否能正常運行;舍內溫度、濕度情況,要定期通風換氣;舍內糞溝儲糞及時抽糞排出等。
已配待查母豬指配種1~3周母豬,此時是受精卵著床期和胚胎器官的形成分化期。母豬對日糧的營養(yǎng)水平不很高,但對飼糧質量要求很高,母豬要嚴格控制飼喂量,飼喂不能過多,每天1.8~2.5公斤左右,攝入的能量過高,會增加胚胎的死亡,并且不宜對母豬頻繁調圈,影響受精卵著床,也容易產生畸形胎兒。
妊娠前期母豬配種后22~88天,母豬維持期。此時母豬飼糧每天2~2.5公斤左右,要求保持中等膘情即可。
妊娠后期母豬配種后89~107天,此時是胎兒生長發(fā)育最快期,母豬飼糧每天應增加至2.5~3公斤,保證出生胎兒體大健康。
圍產期母豬配種后108天至產仔,此時應每天遞減飼喂量,降低胃腸道對產道的壓力保證母豬順產。
產后管理
妊娠母豬一般頭胎泌乳力低,3~4胎時是泌乳高峰期,之后逐漸下降;后備母豬利用過早,骨骼及乳腺發(fā)育不全,也會導致產后泌乳力低下;夏秋交替環(huán)境過熱或過冷使母豬消化機能發(fā)生變化,妊娠后期母豬料營養(yǎng)不全或喂量小導致體內能量、蛋白質不足,母豬臨產時消炎不嚴格,發(fā)生陰道炎、子宮內膜炎、產后熱等,均可導致母豬產后無乳或少乳。
初產母豬少乳大多是因為泌乳系統(tǒng)發(fā)育不充分或日糧營養(yǎng)水平低所致,初產母豬發(fā)生少乳時可取1~2個新鮮胎衣,切碎煮熟加入母豬飼料中分2~3次喂給。
經產母豬少乳多為繼發(fā),應以根除病因、調整日糧、多喂青綠多汁飼料為原則??捎命S花200克煎水拌料飼喂,每天1劑,連喂3~5天。
肥胖母豬的泌乳系統(tǒng)實質器官被脂肪浸潤影響內分泌使母豬泌乳減少,可首選通過皮下注射促乳素,每次每頭500~1000國際單位,每天1次,連續(xù)3次即可。
瘦弱母豬少乳的主要原因是營養(yǎng)不良,應先檢查飼料營養(yǎng)成分是否符合飼養(yǎng)標準要求,再檢查是否患有寄生蟲病等消耗性疾病,祛除病因后以滋補為原則恢復母豬體質。
應保持圈舍干燥,保證空氣新鮮流通,保持衛(wèi)生,防止潮濕。缺奶母豬可補喂一些豆?jié){、小米粥、胎衣湯、魚湯等高營養(yǎng)食物,用王不留行9克,穿山甲6克,木通9克,煎水后喂服;可打縮宮素或治療前列腺針催奶,一般打一針即可見效。
驅蟲殺菌
夏秋交替氣候潮濕,是寄生蟲活躍、危害嚴重時期,豬寄生蟲種類繁多,以疥螨、蛔蟲、球蟲、弓形蟲及鞭蟲最為常見,對豬危害較嚴重,常造成生豬生長發(fā)育不良或生長緩慢,應定期檢查糞便和剖檢監(jiān)測寄生蟲感染狀況,可用鹽水漂浮糞便檢查法進行糞便檢查,以確定是否存在寄生蟲卵,可選用阿維菌素驅蟲殺菌,給母豬一個健康的生長環(huán)境。
母豬在配種前14天應驅蟲一次;為避免仔豬因接觸母豬糞便,跟母豬皮膚摩擦感染寄生蟲,應在母豬分娩前14~21天驅一次蟲,可使母豬產后仔豬身體不帶蟲;公豬在秋季也應驅蟲一次;青飼料中有多種寄生蟲卵(如肝片吸蟲、蛔蟲,其他線蟲等),應洗凈后再喂,如飼喂青飼料過多,最好2個月左右驅蟲1次。
鏈球菌病防治
秋季氣候發(fā)生變化,容易爆發(fā)豬鏈球菌病,應加強預防。豬鏈球菌病是一種急性、熱性、敗血性傳染病,主要分為以下四種類型:
急性敗血癥型一般發(fā)生在流行初期,突然發(fā)病,往往還未見任何癥狀就死亡,體溫升至41℃~42℃,在數小時至1天內死亡。其表現為精神委頓,腹下有紫紅色斑。
腦膜炎型多發(fā)于哺乳仔豬和保育仔豬,發(fā)病初期患豬體溫升高,食欲廢絕,便秘,有漿液性或粘液性鼻液,繼而出現神經癥狀,轉圈,空嚼,磨牙,直至后軀麻痹,共濟失調,側臥于地,四肢作游泳狀,頸部強直,角弓反張,甚至昏迷死亡。部分豬出現多發(fā)性關節(jié)炎、關節(jié)腫大,病程1~2天。
關節(jié)炎型多發(fā)生于小豬,關節(jié)腫大,跛行,臥地不起,精神沉郁,食欲減退,體溫升高到41℃以上,呈稽留熱,呼吸促迫,心跳增速,糞便干燥,有的呈算盤子狀,糞便表面常有粘液,后由一肢變?yōu)閮芍弁?,病豬耳部、胸部、腹部出現紫斑。
化膿性淋巴結炎型病豬淋巴結腫脹、堅硬、有熱痛感,采食、咀嚼、吞咽和呼吸較為困難,多見于頜下淋巴結化膿性炎癥,咽喉、耳下、頸部等淋巴結也可發(fā)生,病程為3~5個星期。
預防引種時,首先在隔離場飼養(yǎng)45天,經觀察檢測確認無病后回本場飼養(yǎng),回場后在隔離場再飼養(yǎng)45天。實行仔豬早期免疫技術,即3~5日齡口服4頭份豬鏈球菌病疫苗進行首次免疫,50~60日齡肌肉注射2頭份進行加強免疫,以防止免疫失敗。發(fā)病后全場立即進行普查,隔離病豬,減少傳播。對有膿腫,尿囊積液,后肢麻痹,癱瘓的病豬予以淘汰。
治療首選藥物是氨芐青霉素、青霉素、阿莫西林和頭孢噻呋,肌肉注射,每天3次,連用2天;5%葡萄糖溶液500毫升、維生素C注射液10毫升,靜脈注射,每天2次,連用2天。出現跛行癥狀者可配合使用鎮(zhèn)痛藥物治療;出現高熱癥狀者應配合使用解熱鎮(zhèn)痛藥物;淋巴結膿腫的待膿腫成熟變軟后及時切開排出膿汁,用0.1%高錳酸鉀液沖洗后,涂上碘酊,配合注射青霉素等抗菌藥物。
(農民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