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戶名: 密碼: 登陸  注冊
你所在的位置:首頁 >國內要聞
國內要聞

CPI持續(xù)上漲簡單歸咎于“一頭豬”

發(fā)布時間:2011-08-31

 

  8月29日,發(fā)改委就當前經濟運行形勢發(fā)布報告稱國內價格總水平仍可能高位運行。發(fā)改委稱各種原因增加了完成CPI全年預期目標的難度,這是發(fā)改委首度公開就今年CPI指標完成情況作出表態(tài)。(8月30日《新京報》)

  不能不說,發(fā)改委的這番表態(tài)是實事求是的。今年全年的CPI調控目標為4%,但自年初以來,CPI指數逐月升高,7月份CPI同比上升6.5%,漲幅創(chuàng)37個月新高。下半年物價形勢更不樂觀,市場通脹預期較強。這意味著,今年完成CPI全年預期目標恐怕要落空。

  那么,如何緩解經濟通脹、降低CPI上升?有專家和媒體開出的“妙方”是穩(wěn)定農產品價格。他們認為,最近幾年,農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拉動了CPI大幅上漲,特別是從2007年至今,短短五年內我國豬肉價兩次領漲CPI。言外之意,經濟通脹壓力大、CPI畸高,都是豬以及農產品惹的禍。

  誠然,市民的“菜籃子”是經濟是否通脹、CPI是否高位運轉的“晴雨表”,近幾年來,“蒜你狠”、“豆你玩”、“姜你軍”、“豬堅強”的交替出現,給予我們一個切膚之痛:豬肉、糧油、蔬菜等農副產品價格,才是CPI持續(xù)上漲的罪魁禍首。

  但這里有一個常識需要厘清,我國現在采用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(CPI)的商品分類,按用途劃分為食品、煙酒及用品、衣著、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、醫(yī)療保健及個人用品、交通和通信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、居住八大類,其中,CPI中食品類所占權重界定在34%左右是合適的。了解熟悉CPI這種構成分類后,我們恐怕很難再將經濟通脹、物價上升的矛頭僅僅指向食品類商品。

  食品價格持續(xù)上漲,的確推高了CPI,但不是首要的原因。我們不妨看一組數字:據媒體報道,在今年上半年,12家上市銀行半年凈賺4000多億元,其中手續(xù)費及傭金凈收入幾乎占到了凈利潤的半壁江山;三大石油公司日賺8億。而8月30日的《京華時報》報道,前7月我國移動通信收入超4000億……諸如此類的行業(yè)暴利,都是通過“霸王條款”應從公眾口袋里掏錢,哪個都是“豬堅強”。

  很顯然,今天我們把通脹和CPI持續(xù)上漲簡單歸咎于“一頭豬”或是農產品,實質是一葉障目。其實,豬肉漲價,農產品價格上漲,有其合理的因素。比如,豬飼料漲價,旱澇災造成的農作物減產,人力成本和運輸成本的提高等。

  值得強調的是,一方面CPI持續(xù)上漲,居民購買力漸弱;另一方面,居民經濟收入增長遲緩。國家統(tǒng)計局發(fā)布的最新統(tǒng)計數據表明,今年上半年國有企業(yè)的收入增幅達到了24.2%,同期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更是達到了31.2%。然而相比之下,城鄉(xiāng)居民的收入增幅卻只有7.6%。即便如此,一方面諸如“月餅稅”、婚前“房產加名稅”等繁雜的稅,輪番登場;另一方面,確保職工工資增長的《工資條例》屢屢“難產”,“十二五”規(guī)劃確定的“藏富于國”向“藏富于民”的轉變至今還是“紙上談兵”。如此尷尬現象,頗令人糾結。

  所以,是否抑制住通脹和CPI上升,像發(fā)改委等部門不能只是表態(tài)了之,而應該多部門聯手,多措并舉,力所能及地為抑制通脹破題。比如,除了穩(wěn)定農產品供給外,像房價、油價以及通訊、銀行服務價格更要“擠水”,還富于民。